曾经看到一则对话:
A说:“我觉得没人爱我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B说:“我爱你。”
A说:“那我打你一顿,你还爱我吗?”
于是A暴打了一顿B,B果然不爱了。
A满意地说:“你看,果然没人爱我吧。”
漫画照进现实。
有多少人明明身处一段甜蜜美好的亲密关系里,却无法心安理得享受其中,时刻在寻找一切“ta不爱我”的证据。
而当他们实在找不到证据的时候,甚至会开始拼命攻击对方、拼命作,直到对方终于“露出马脚”。
他们明明是想要接近和得到爱,表现出来却是攻击和拒绝爱。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,并不相信自己真的值得被爱。
今天来聊聊那些带刺的缺爱者。
来源:pexels
在我的朋友圈里,小舒是最受异性欢迎的女孩,同时也是更换男友速度最快的。
每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都是妙不可言、甜蜜无隙,但到了最后,小舒都会以“你不够爱我”为理由给这段关系判了死刑。
“不够爱”的把柄有很多:
高中时代的男友是“辅导她做数学题的时候态度敷衍”;
大学时期的男友是“情人节的时候只准备了花而没有其他礼物”;
异地恋的男友是“比她先挂了电话”;
相亲对象是“吃完饭没有给她打车回家”。
因为这些事情有点小情绪,是正常的,可是每次遇到这种问题,小舒的第一反应就是提分手。
用她的句式来解释就是:
“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你,ta肯定会……/ta肯定不会……这样对你。”
在我们旁观者眼里,她似乎被很多人爱,但在她心底,却始终缺爱不得。
来源:pexels
缺爱的人,往往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收集对方“不爱”的证据:
1、泛化:
抓住一点把柄无限放大,只要存在“不爱”的瞬间,那就是不爱。比如,自己加班的时候对方没来接自己回家。
2、扭曲:
认为如果对方做了某件事,那就是不爱。比如在自己想早睡的时候,对方还在熬夜打游戏,而不陪自己睡觉。
3、忽略:
对爱的时刻视而不见,比如忽略对方每天下班都来接自己回家,却唯独记得某一天没有这样做。
如果对方在以上3点都很完美,那么缺爱者还有最后一招:
主动攻击,制造矛盾。这种攻击包括但不限于抱怨、指责、报复、惩罚等。
他们一边攻击,一边抱持着这样的逻辑:我攻击你,你应该妥协和屈服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。
于是ta们闹分手、哭着喊着离家出走,同时在心里把对方妥协让步的程度与爱自己的程度画上等号——
如果你发一千条短信挽留我那就是爱我,但凡你表现得有点敷衍,那就是不爱。
来源:pexels
如果可以得到一个始终温暖可靠的拥抱,没有人会愿意做一只孤独的刺猬。
缺爱者浑身竖起的刺,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。
小舒告诉我,她每次进入一段爱情的时候,其实都是甜蜜温暖的,也能感受到对方的全心投入。
但短暂的热恋期过后,对方表现出来的一丁点敷衍和冷淡,都会让她产生焦虑,觉得爱在渐渐消失。
反复询问对方“你还爱我吗?”,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,又产生新的焦虑“你会永远像现在这样爱我吗?”……
这种焦虑是没有止境的,因为爱或不爱是对方的决定,完全不由自己控制。
于是她产生了究极恐惧:
如果我对他的爱形成了依赖,他又抛弃了我,我该怎么办?
只能开启自我防御机制:
既然我不值得被爱,我无法确定你一直爱我,我宁愿不要你的爱,来避免可能的伤害。
具体方式即上一部分所说的泛化、扭曲、忽略、攻击。
为什么缺爱者会有这样的反应?
来源:pexels
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自体(self),不清楚“自己”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。
而自体不稳定的人,别人说ta是什么,ta就会觉得自己是什么。
ta们很容易把甜蜜的谎言当真,比如他们真的会相信对方所说的“你是我见过最好看的女孩”这种鬼话,一秒钟膨胀到天堂,自恋不已。
也真的会因为对方无心说的“你最近好像胖了”之类的话而一秒钟跌入地狱,陷入极大的形体焦虑,质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。
来源:pexels
心理学者Baker认为,一个人是否能形成稳定的自体,关键在于他的成长期是否得到了父母及时和恰当的回应和照料。
如果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给予合适程度的表扬,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施加合适程度的惩罚,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有客观和理性的认识,既了解自己的优点也深知自己的缺点。
相反,如果父母对孩子赏罚不明、缺乏及时的肯定和纠正,那么孩子就始终难以形成稳定的自体。
他们时常会在两个极端摇摆,要么觉得自己很好(值得被爱),要么觉得自己很糟(不值得被爱)。
来源:pexels
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他们缺乏客体永久性,不清楚对方到底是不是稳定的。
客体指的是我们自身以外的人或物体,缺乏客体永久性的人,内心是“没有人”的。
当伴侣离开自己时,TA会感觉到被抛弃了,而有客体恒久性的人,则会认为“TA只是离开一会儿,早晚会回来”。
缺乏客体永久性的人,可能在小时候被父母喜怒无常地对待过。
父母一会儿可能将他们视若珍宝,一会儿又贬的一文不值,因此这些孩子们从就不相信世界上有稳定持续的爱。
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进入亲密关系,儿时对父母缺乏的客体永久性就会转移到对伴侣身上,从而对伴侣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敏感。
比如“你某一次打电话比我先挂”、“你情人节没有为我准备惊喜”、“你明知道我不喜欢吃辣还带我吃四川火锅”之类的小事,都会让他们在一瞬间陷入极大的恐慌感。
会觉得自己不再被爱了,甚至马上就要离开她了,就像小时候父母对待她那样。
而这种恐慌感,会逼迫他们不惜用伤害对方的方式去试探对方的爱。
比如遇到上述这些小事,第一反应就是吵架、闹分手,觉得对方只要还肯妥协、哄我,那就说明爱还在。
来源:pexels
如果你看到这里,已经产生了共鸣,想先请你抱抱自己,因为这并不是你的错。
幸运的是,当你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模式或者倾向,改变就已经发生了。
接下来的改变,分两步走。
第一步,调整对爱的期待,觉察不合理信念。
比如,要求对方时时刻刻都表现出爱你的模样,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期待。
任何爱都是由很多个瞬间组成的,某一瞬间的“不爱”并不能证明爱的消失。
即便是最相爱的爱人,也会在某一瞬间不爱甚至厌恶对方。
因此,当你又下意识地感受到对方“不爱”你的时候,不妨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。
来源:pexels
你可以试着把感受到的“不爱”时刻写下来,问问自己是否存在上述的泛化、扭曲、忽略的认知偏差。
同时,也可以试着列举感受到“爱”的时刻,去反驳自己内心那个“不被爱”的论点。
所以当你姨妈痛,他却让你多喝热水的时候。与其相信小红书上那些劝分的帖子,不如试着引导自己按照以下步骤写下观察日记:
1、我感受到他的冷漠和敷衍,因为我肚子疼成这样,他却只会说让我多喝热水这样干巴巴的话。(我的感受)
2、我觉得他不爱我。(我的第一反应)
3、我的结论或许也不全面。(反驳既有的不合理观点)
4、我之前肚子疼的时候,他给我做了热粥,我喝完以后好多了,或许他真觉得喝点热水就能好呢,并不是故意敷衍我(证据1);
他最近刚接了新项目,可能顾不过来回复我,所以才这么说(证据2)。
来源:pexels
第二步,在忍不住“攻击”和“作”的时候,刹一下车。
我在发生什么、为什么会这样?
比如“我是担心ta离开我,并不是真的想伤害对方。”、“我不能总用过去的经历来预判当下的关系,有时候我的担心是过度的。”……
接下来试着调节自己的行为去顺应自己真正的目的,比如我想和对方和睦相处,我就应该好好沟通而不是持续攻击。
来源:pexels
既然对方让我多喝热水这件事,会让我产生不满的情绪。那我就告诉对方我的感受以及希望他以后怎么做。比如:
1、你这样说,我会觉得你有点敷衍。(我的感受)
2、我希望我肚子疼的时候,你能够陪在我身边。如果你有事没法陪着我,我希望你能跟我解释,而不是简单地回一句多喝热水。(对伴侣的期待)
这些都不是妥协,而是为了让你自己获得真正的、稳定的幸福和爱。
如果你遇到了缺爱的伴侣,希望你看了这篇文章可以更多地理解和体谅ta,不要对ta进行二次伤害。
ta只是从来没有获得过稳定的、足够的爱,才会对爱如此缺乏安全感。
如果ta有什么地方让你不满,请在向ta表达不满时,做到就事论事——
我只是对你这一点不满意,但我依然爱你。
如果你做了某些事情让ta感到不满,请也耐心向ta解释自己的实际处境和想法,而不是斥责ta“别作了”。
爱需要练习,被爱也同样需要练习。
最重要的是,不要丧失了被爱的信心和接受爱的勇气。
你要相信,这么好的自己,一定是值得被爱的。
这世上总有一个温暖的怀抱,可以稳稳接住你,而你所有的委屈都会在那个怀抱里烟飞云散。
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,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,限时发放。(私信回复 量表 ,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~)
作者:文饱饱了
图源:网络
首发:壹点灵心理
专注心理成长,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
标签:
03-18 14:53:54
03-18 14:51:07
03-18 14:47:48
03-18 14:44:44
03-18 14:40:44
12-04 14:30:57